企业管理培训机构:中小企该如何做好股权激励?
⭕博商学院☎:400-8765-011📣📣📣
很多人觉得:做股权激励的往往是大型跨国公司、上市公司或者龙头企业,对我们这些非上市企业,甚至是刚刚起步的中小企业来讲,这个时候谈股权,会不会太早、没有必要呢?
其实不然,中小企业更需要做股权激励。

”企业越小,越要进行股权激励,因为和大企业相比,小企业一无资金,二无技术,三无品牌,拿什么吸引和留住人才?靠的就是股权激励。“
“既然不能给予员工现在,就要给予员工希望与未来!”
不管是对内的激励还是对外的融资,我们首先要解决的,其实是企业的自身发展问题。企业的自身发展离不开企业的业绩目标,业绩目标完成得好,企业发展得好。员工早一天“当家做主”,和企业同进退,整个企业才能早拧成一股绳,为自己的业绩、部门的业绩、企业的业绩出工出力。
股权激励拯救了华为
谈股权激励,不能避开华为公司。

当初任正非凭借着几万元、几个人开始创业,2015年,华为已发展成为年产值千余亿,员工将近17万人的企业。
华为的股权激励也是被生存危机给逼出来的。
任正非43岁才开始创业,当时他一家人还住在简易棚屋里。办公室和生产地是租赁的,因租金拮据,每过一两个月就要搬一次办公室。华为在极为艰难和简陋的环境中,瞄准世界一流科技搞研发,所以在研发方面不断加大投资,让当时收入并不高的华为出现了生存危机。
华为员工工资只能拿一半,而且还不知哪天能发下来;经常半年发不出工资,很多时候发工资都是打白条。员工私下议论得最多的是公司哪天会倒闭,担心白条上的另一半工资打了水漂。
面对这样的危机,作为公司的决策者任正非没有放弃巨额研发计划,仍然坚持自己的梦想和华为基本法。
有一次任正非听父亲讲述,民国年间,企业都是大老板投资,再请掌柜的。掌柜不出钱,却每年可以有4至6成的分红。掌柜的都是自己给自己加压。
父亲的话启发了任正非。他立即做了两项改革:
第一,带头将自己持有的部分股权转让出去,将拖欠员工的工资、奖金转换为员工持有的股权;
第二,尽管资金紧张,但对于执意要离职的员工,从来不拖欠工资。
这两项改革很管用,团队人员很快稳住了。分到股权的员工都勒紧裤带全力以赴投入工作,客户一有需要,就立刻出发,现场不解决完问题就不回家。
那时,华为“床垫文化”已经盛行起来了。问题解决小组或研发团队成员,常常拉个床垫睡在工作现场。几乎每个开发人员都有一张床垫,卷放在铁柜的底层,办公桌的下面。午休时,席地而卧;晚上加班,整夜不回宿舍,就这一张床垫,累了睡,醒了爬起来再干。
1990年,华为第一次提出内部融资、员工持股的概念。当时参股的价格为每股10元,以税后利润的15%作为股权分红。那时,华为员工的薪酬由工资、奖金和股票分红组成,这三部分数量几乎相当。其中股票是在员工进入公司一年以后,依据员工的职位、季度绩效、任职资格状况等因素进行派发,一般用员工的年度奖金购买。如果新员工的年度奖金不够派发的股票额,公司帮助员工获得银行贷款购买股权。
华为采取这种方式融资,一方面减轻了公司现金流压力,另一方面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,稳住了创业团队。
企业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,对于行业来说核心人才和高端人才是有限的,企业想取得更大的发展,就要站在行业或产业发展的格局上,把行业内的优秀人才想办法吸引到自己的企业,同时自己也可以培养出行业需要的高端人才。不管是吸引人才还是培养人才都需要有一套很好的利益分配机制,从这个角度来说,股权激励是企业家必须要做的事情,越早做越能抢占先机!
股权激励的核心,是要让员工从打工者变为企业主人翁,将自身利益与股东利益紧密结合,积极主动地关心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与价值增长,推动企业一步一步走向辉煌。
何时垒下股权激励金字塔的“第一块砖”,与企业的未来息息相关。企业要想走得长远,必须要在团队中注入思想、导入文化,从而形成企业独特的灵魂,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套好的利益分配机制,这是员工自动自发工作的动力和源头。

中小企业如何实行股权激励?
中小企业如何实行股权激励?和大企业没有本质的区别。
一个困扰中小企业的问题就是给予股权的员工如果离职的话,股份如何转让的问题,公司法对股份转让有明确规定,如果持有股份的人不肯转让或者对转让价格不满意,由此带来的纠纷会埋下潜在的隐患。
企业总是缺钱、缺人、缺激励,然而又找不到最优的解决办法。众多企业家为此苦恼不已,想做股权激励,又不知从何处入手、何时入手;颤颤巍巍做起了股权激励,又不知关键在哪儿,悬着的一颗心总也放不下。其实,股权激励本身是很容易解释的,但想做优、做精却并不简单。

